皮质基底节变性(皮质基底节综合征)

皮质基底节变性也称为皮质基底节综合征(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 CBD),此罕见疾病可导致部分脑组织萎缩,是一种罕见的、隐匿起病慢性进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病率仅约4.9~7.3/10万。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经细胞会被破坏并死亡。皮质基底节变性(皮质基底节综合征)可能有多种病因。最常见的病因是一种称为 Tau 的蛋白质在脑细胞中积聚。Tau 的积聚可能会导致细胞分解。这会引发皮质基底节变性的症状。半数出现症状的患者有皮质基底节变性。但皮质基底节变性症状的第二大常见病因是阿尔茨海默病。皮质基底节变性的其他病因包括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克病和克雅氏症。

皮质基底节变性(皮质基底节综合征)

皮质基底节变性可累及大脑的信息处理区域以及控制运动的大脑结构。该疾病的患者会出现身体一侧或两侧活动困难。活动困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

症状还可能包括协调能力差、僵硬、思考困难,以及言语或语言障碍。

皮质基底节变性(皮质基底节综合征)的症状包括:

身体一侧或两侧活动困难,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加重。
协调性差。
平衡感出现问题。
僵硬。
无法控制的手或脚的姿势。例如,手可能会一直握紧拳头。
肌肉抽搐。
吞咽困难。
眼球运动发生变化。
难以思考和运用语言技能。
言语变化,比如语速慢和吞吞吐吐。
皮质基底节变性会在患病 6 – 8 年内恶化。最终,该疾病患者会无法行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ouq.net/3007.html

(0)
上一篇 07/14/2024 22:03
下一篇 08/05/2024 20:01

相关推荐

  • 科普:巴比妥类药物的发现和临床应用

    在人类药学发展的里程碑中,镇静催眠药物的研发史尤为璀璨。作为现代药理学的重要突破,第一代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药物的发现过程,不仅见证了个体科研智慧的火花,更展现了学科协作对医学进步的推动。 【药物谱系与临床地位】巴比妥类药物的化学本质是巴比妥…

    科普 03/23/2025
    109
  • Nature综述:葡萄糖和氨基酸代谢对胰岛激素分泌的作用

    1. 胰岛激素的协同作用 传统观点的转变: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并非简单的拮抗关系,而是通过复杂的旁分泌和内分泌网络协同调控代谢。例如: α细胞与β细胞的相互作用:胰高血糖素通过激活β细胞的GLP-1受体(GLP1R)和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

    03/09/2025
    297
  • 人类视网膜结构与功能参数总结解读

    视网膜尺寸 视网膜的水平直径为32毫米,从眼球前极到后极,视网膜的面积大约为1094平方毫米。视网膜占眼球内腔的72%(基于眼球平均直径22毫米)。 视神经头/视神经盘尺寸 视神经头的横向和纵向尺寸为1.86 × 1.75毫米。 角度与微米…

    02/06/2025
    367
  • Cell:工程化共生菌用于精确的鼻脑药物传递

    传统的药物传递方式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针对脑部疾病和疾病的精准治疗方面。近年来,鼻脑药物传递作为一种新兴的药物传递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鼻腔传递药物,能够绕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脑部。本文研究的目标是利用一种工程化共生菌——Lacto…

    02/06/2025
    207
  • 健康人眼黄斑区AO-OCT B-scan图像解读

    使用自适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O-OCT,人类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 细胞通常在 ∼1° 到 2° 的小视野内可视化。此外,可视化 RPE 细胞马赛克需要体积平均。为了增加成像面积,引入了一种基于镜头的谱域 AO-OCT 系统,…

    02/06/2025
    254